民族存亡之際,我輩奮不顧身的氣節,或許不止始于勝利帶來的強大昌盛,還有一次次戰敗背后痛苦壓抑的抵抗。南宋在歷史上的印記是懦夫、逃避和不堪,史學界有“宋邋遢”之說,但南宋留給我們的遠不止于此。
戰爭的殘酷不僅在于對生命的蔑視,更是將已有文明擊碎和洗刷的殘忍。
不過南宋的第九位皇帝,年僅8歲的趙昺(bǐng)還不明白戰爭的意義,他只知道自己的家沒有了,親人也散盡了。
自打南宋建立以來,與金國的戰爭就不曾間斷,祖祖輩輩們的忍讓和懦弱并沒有換來平靜。好不容易聯合蒙古國滅掉金國,蒙古國那個叫忽必烈的家伙,厭煩了粉飾太平,撕破臉皮,逼迫著茍延殘喘的南宋迎來最終一戰。
小皇帝沒有想過有生之年會身處崖山(今廣東新會),皇宮里的亭臺樓閣已如前世,身后只有斷壁殘垣的山崖和驚濤拍岸的汪洋,耳邊咆哮著敵軍的聲聲廝殺吶喊。
寒風凜冽,小皇帝在風中凌亂,歸途難知。
(來源:攝圖網)
右丞相早已被俘,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身旁的左丞相陸秀夫和老師張世杰。
他們二人早已分工,張世杰扛起沖鋒重擔,以船為墻,將一千多條戰船排成一字陣,用繩索連接,企圖守住崖山岸邊這僅存的希望。
蒙古軍隊的猛烈進攻,絲毫沒被阻撓,他們將裝滿茅草的小船澆足油,燃起熊熊大火,趁著風勢燒盡小船,打倒宋軍。
不過張世杰早預想到這點,火光滔滔中,宋軍的船身上已涂上了厚厚的濕泥,縛起了長木頭,頂住元軍的火船。
第一回合,勝負未分。宋軍戰得膽戰心驚,而蒙古軍隊卻是越戰越勇。他們見一攻未成,便封鎖住了宋朝海上與陸地的交通要道,宋軍被困島上,資源匱乏。
白天黑夜,凄風苦雨。南宋士兵們看不到希望也看不清遠方,但為了國家而戰,是他們的義務和使命。
這天中午,皓日當空,給寒冷的冬季海邊帶去了些許溫暖的氣息,體力不支的南宋士兵們,忽然聽到了婉轉的樂曲聲,他們以為是蒙古軍在舉辦宴會,正準備松一口氣,忽然箭雨從四面八方紛紛而至,來不及躲閃,周圍的兄弟們已紛紛喪命。
原來竟是蒙古軍的支援到了,這音樂正是集合進攻的號角。
霎時間,血色染紅了海水,宣告著戰爭的結局。
宋軍輸了,但是宋人的骨氣還在。陸秀夫眼見敗勢,鄭重地穿上了朝服,隨后將小皇帝抱到了船頭。
陸秀夫滿眼淚水,鄭重叩首,“國事至此,陛下當為國死。德祐皇帝(宋恭帝)辱已甚,陛下不可再辱!”
言罷,陸秀夫背起小皇帝,連同南宋的怯懦與屈辱一同墜入了茫茫大海。
誰說他們懦弱?誰說他們逃避?
崖山戰役結束后,十余萬具尸體飄于海面。他們之中,一些是英勇抵抗的戰士,還有一些是以死殉國的勇士。
十萬宋人的骨氣在這片海上翻滾激蕩。
敗亡的南宋除了殉國左相,還有一位知名的右相。
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這是千古名句,也是來自南宋右相文天祥目睹國破人亡時的內心獨白。
他唱著過零丁洋,想要以死明志。不過在崖山戰役開始的更早之前,為送國書的他已經被俘。
元朝將軍為了勸降這位才華橫溢的宋人,逼迫他在敵國戰船上目睹了皇帝投海、同僚戰死的國家滅亡時刻。
人生須臾,從“性豪華,平生自奉甚厚”的翩翩公子到山河俱滅的破國戰俘,文天祥的命運一瞬顛倒,空余一顆鐵骨錚錚的愛國心,悲憤又無奈。
(來源:攝圖網)
文天祥想死,因為對國家的忠誠,因為骨子里的氣節追尋,他一次次以蜉蝣撼樹的力量,為心靈尋找解脫之路。
文天祥想得悲壯,但是如此豪邁雄壯的詩篇一出,愛才的忽必烈哪里還舍得他死。
忽必烈對文天祥進行了高強度、高密度的勸降功課,美酒馬車、高官厚祿、酷吏嚴刑,招降樣式多種多樣,招降時間更是長達三年。
曾經有一度,文天祥提出,降是不可能的,但是可以遁入空門,以道士的身份為忽必烈進行提點。
但那時候,忽必烈又受了小人的蠱惑,拒絕了文天祥的提議,明確只有投降歸順可為。
死是需要勇氣的。
大宋已經滅亡,人心已散盡,文天祥的獨自抗爭某種意義上來說毫無意義。
好死不如賴活著,活下來還有事情可以做,還有人生可以體味。最起碼每年春天,還有綠葉新發、花開云落可以體味。
但文天祥不能,當忽必烈失去了耐心的時候,文天祥還是不愿龜縮求全,依然選擇了以死明志這種決絕的方式。
以分鐘計算思考的死亡,需要的是果敢和頭腦發熱,但以年月累積召喚的死亡,卻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更大的決心。文天祥在一次次自殺的試探中,必定是嘗過各種絕望和苦難的滋味。
他在生命的最后,留下了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唯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圣賢書,所學何事?而今而后,庶幾無愧”的句子,以死亡的決絕,演繹中國人骨子里的氣節和堅韌。
暴力可以消滅肉體,但是永遠也無法征服信念。
慷慨就義易,從容赴死難。堅守到了最后一刻的文天祥,才是這場寫進史書的爭斗中真正的勝利者。
可以說,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精神領袖。
當國家被吞滅的結局明確時,依然有星星之火散落在各個角落,他們以文天祥的精神號召為信念,堅守著對國家的忠誠。
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,不僅僅在于少數領袖人物的引領,也在于無數不知名的小人物的奉獻與傳承,使得我泱泱大國歷百劫而不亡,綿延千年,繁榮昌盛。
崖山海戰后,南宋滅亡,各地紛紛失陷。
所有的希望已經破滅時,還有一座城池在堅持對抗。
四面絕壁,巨大的石塊鑄成了墻,細小的碎石鋪就了路,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的兩條小路上下往來,只為阻擋敵人的來襲。
這座城池叫做凌霄城,位于戎州境內(今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與長寧縣交界處),是臨危受命下的產物,是宋理宗在戰爭時刻的反抗產物。從建立那天起,凌霄城的使命就是守護。
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,也沒有史書記載下他們的艱難,我們只是知道,凌霄城里的每一個百姓、每一位將士在盼不來轉機的情況下,咬牙堅持了9年。
他們不是冰冷的文字記載,也不是斷壁殘垣中的戰斗印記,他們是一群活生生的人,用性命當作賭注,用抗爭成全信仰。
當一切結局已經蓋棺定論,凌霄城的民眾依舊以微弱的力量堅守如初,抵死反抗。
他們的堅守,不再是為了趙氏的皇權,也不是為了一己私欲,只是傳承在血脈骨脊中的倔強和不允許屈服的驕傲。
最終,在激戰中,元軍以30萬大軍碾壓了凌霄城中的幾百人。
幾百人,無一投降,無一逃跑,他們共同完成了南宋最后一首絕唱。
年輪更轉,荒草已經一層又一層覆蓋了當初戰火的痕跡,或許無人知曉那曾經的硝煙和熱血,只有中華民族不滅的精神和文化傳承至今。
9年的抗爭,一次次的兵戎相見,不論是怎樣淡定自若、久戰成習,真實的戰場必定充滿了慘烈與疲乏,殘酷氛圍怎不令人恐懼。
面對戰爭和死亡的冰冷,自古善釀的凌霄城軍民大碗豪飲,血脈噴張,抒寫一曲豪壯悲歌。
彼時,凌霄城所在的戎州生產一種由多種糧食釀造的美酒“姚子雪曲”,醇厚甘美。這種美酒歷經時光洗禮,歲月更迭,看盡繁華離亂,物是人非,依然薪火相傳至至今。這酒中所蘊藏的內涵已經不止于川人對珍釀的執念,更是百折不撓血性、矢志不渝堅守、竭盡全力極致的體現。
(來源:攝圖網)
時光荏苒,凌霄城抗蒙的絕響始終回蕩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中,浩氣長存。姚子雪曲也經代代匠人的傳承與弘揚,成為“集五糧精華而成玉液”的五糧液,酒香綿延至今。
如今,五糧液還積極承擔起對凌霄城所在興文縣的定點幫扶工作,以產業扶貧、生態扶貧、教育幫扶等立體式扶貧體系,成功助力興文縣脫貧,與氣節之城共釀和美生活。
一座城,一杯酒,一縷忠魂。這里沉淀著華夏歷史的如煙往事,回蕩著中華民族的不屈氣節,凝結著民族精神的氣韻悠長。
喝一口五糧美酒,以吾輩之身,致敬前輩之心。
執筆:徐丹寧
統籌:李耀威 閆梅
編輯:吳芃
監制:田欣鑫